聯合報 107/08/13
溫柔氣質成了代罪羔羊
嗨,十七歲的少年,你好嗎?
你初來到這所學風自由的高中,校園裡青春正盛,班上清一色是男生,一群少年身心快速成長蛻變,在相處認識、比較競爭中建立自我認同,而你的不同,便注定比別人辛苦些。
還記得嗎?你在鐵道旁的教室裡擔任環保股長,負責訂便當、回收廚餘等工作。細心、溫柔的姿態,讓同學為你起了個「媽」字輩的外號。你聽了親切,又隱隱感覺哪裡有些彆扭。
有時你刻意想隱藏,有時則無意識壓抑自己,只因大家都認為男生就該有陽剛的「男子氣概」,你不敢不一樣。可所有課堂中你最期待音樂課,只有唱歌時你能自然地透過歌聲展現細膩敏感的一面。那時候並沒有人告訴你,多元的特質本就存在,也該被尊重,而每個人心裡被肯定、認同的需要,其實都一樣。
社會對性別氣質的刻板框架,好似非得由單純的學生們重現。為了鞏固自己是「正統」的男生,對陰柔特質加以辨識、標記,甚至嘲笑、戲弄的情形,校園裡不算少見,而你溫柔的氣質成了代罪羔羊。有同學在說「海灘」的英文時,意有所指地,對著你把音節念得很短很重,變成罵女性的字眼。始作俑者其意為何已無從追究,或許只是個無意間的玩笑,但他並不知道,那玩笑冷箭一般,讓人受傷。
此後當有人戲謔地又提起這稱呼,你便慢慢建起一道心情防火牆,更小心翼翼地隱藏、壓抑。大部分的時間裡,你與大家隨和地相處,面對高中男生真摯、直爽的情誼,你既想認同,卻又感覺些許疏離。令人心疼的,那是你不自覺將偏見標籤貼在身上,因而變得自卑。如此作法讓你暫時逃避和世界對抗的處境,但也蒙蔽了真實的內心。
十七歲迷惘下的良善美好
畢業前夕,「一試定終身」的大考步步逼近,離情氣氛中藏不住浮躁。教室裡各個科目進度告終,同學們瘋狂起鬨,要老師唱歌、講笑話……像是要用「躁狂防衛」(一種心理防衛機轉,刻意透過愉悅、亢奮來面對壓力或傷痛)來對抗大考的沉重壓力。
最後一堂英文課,連老師也開始點人唱歌,而你被點到。這次你沒有畏懼,天外飛來一筆,輕柔地唱出〈我願意〉,一唱完立刻有人大肆鼓譟訕笑;然你還緊張著,一逕把同學的聲音當耳邊風。
但此時英文老師說出她的想法,她好奇你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:「多數人都喜歡附和著取笑人,在這些攻擊下能堅持自己,我感到一股高貴……」她說著,堅定中帶著溫暖;台下的你,也幾乎要落下眼淚。
老師這席話,代表了你十七歲迷惘下的良善美好;那是原本的你,不用外在成績分數、獎狀活動或任何證明。
你能放過自己嗎?當同學們熱切地期盼、刻畫未來的藍圖,你卻遲遲不敢踏出腳步,害怕猶疑。那是你還缺乏對自我的認同,如同房屋少了堅固的地基,便無法往上興建。其實,你只要做自己就夠好了。
你還不曾想過吧?帶著一貫溫柔特質的你,在徬徨摸索許久後,未來將透過扎實的訓練,取得心理工作助人專業。多年後,你會適得其所地發揮這些特質,穿針引線般,連結患者過往記憶與內在感受,一來一往間,幫助他們慢慢看清心裡的糾結。
而你沒有不一樣。願你挖掘出另一種溫柔,以溫柔的眼光,看向自己;以柔軟的態度,全然地接納自己。不再背負傳統社會歧視偏見的沉重枷鎖,你可以是一個溫柔而獨特的存在,從一個溫柔的男生,變成一個溫柔的男人。
留言列表